公司成立60周年主题征文散文及其他类作品三等奖:我的水利故事

文章来源:公司总部 刘玲
阅读:4420次
发布日期:2023-04-07
分享网站: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公司栉风沐雨,已经走过了60年的峥嵘岁月。最近在参与公司成立六十周年座谈会的筹备工作,对公司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在感慨水利行业不易,公司创业发展不易,老一辈水利人不易的同时也感慨自己不知不觉间竟已与公司同行十多载。回眸过往,“十年弹指一挥间,刹那芳华尽释然。”点点滴滴,光影交错,也算一个有点“故事”的水利人。

我的“水利”的故事最早要从小时候跟着爷爷“看田水”说起,“看田水”是我们家乡土话,意思是根据水稻生长过程,什么时候需要水,什么时候不需要水,再结合自家农田实际情况挖开河沟进行灌水或排水,保障水稻正常生长。

我的家乡在鄂西山村,山多地少,土多田少。春季也是雨季到来时,山水润涨,开始犁田,翻土后要将田灌满水,等待移栽秧苗。这时就要开始“看田水”,因为田里水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农忙时节,大家都赶着时间犁田栽秧,难免出现“争水”的情况。也因此理解了“水资源”,感受到水对庄稼人的珍贵。河沟不大,水量不多,为早点灌满田水,插秧下田,上游把水沟掏很大的口,这样下游的田就灌得慢,下游的为了更快灌水,跑到上游把别人田缺口堵上,甚至有个别蛮横不讲理的直接挖别人田坎“偷水”。为防田里被“偷水”,也为带我出去玩,爷爷就经常喊我一起去“看田水”。有时候急着灌满田水,爷爷会将碗口般大的楠竹破开两半,掏空,从山水涌出的地方架到田里,等水放够了再移开。这种方法,现在从水利专业的视角来看似乎就是简易的渡槽工程。我们利用水沟引水灌田就是“天然的渠道”工程,“看田水”还带着些水文知识。原来我和水利的故事早就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忆里。

后来阴差阳错学了水利水电专业,毕业后到公司工作,参加了重庆草街电站、文江口水电站、缅甸勐瓦电站的建设。见到了书里面的导流洞、上下游围堰、仓面、坝肩、基坑,大坝等,了解了设计、施工、机电、金结做什么。当我在勐瓦电站的导流洞听着江水拍打闸门的声音,看着滚滚江水从泄洪闸奔腾而出那种震撼,让我对水利工程更加敬畏。也因在水利施工一线工作更深切地感受了水利人的不易,水利工程建设工地往往都在偏远山沟,工作环境、生活环境艰苦,特别是上世纪60、70年代的老水利人,我们公司的“一老工人”“二老工人”工作条件十分艰苦,交通不便,一到工地就是按年计算,住茅草房,那时机械设备很少,要干繁重的体力活。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环境,依然修建了很多了不起的水库,电站。也正是一代代水利人的默默奉献、辛勤耕耘,才让公司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壮大,有了现在的成绩和辉煌。我由衷致敬那些老一辈水利人,也为水利人感到骄傲。

现在到了办公室工作,水利“故事”似乎渐行渐远,平凡的岗位,琐碎的工作,擦桌子,洗杯子,摆桌牌,整理资料发文件……没有想象的那么神圣、重要,也会焦躁抱怨,计较得失。但是回顾公司六十年发展风雨沉浮,老一辈水利人的艰辛与付出,淡定逐渐稀释了焦躁,理性逐渐替代了抱怨,虽然并未得到充分的认可、理解、包容与支持,但性格的成熟、心境的变化,已远大于学识的增长与能力的提升,褪去眼高手低的轻狂和志大才疏的张扬,植根水利之基、深入水利之海。我信奉上善若水,崇尚厚德载物,坚信天道酬勤。就像我们60周年的主题“向水而行 征程万里”,我作为新一代水利人已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新征程上继续书写着我的水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