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又将来临,从农村到城市,人们又掀起贴“福”字热。自古以来,“福”字是人们皆大欢喜的字眼。春节贴“福”字,以祈“春至福临”、万事如意。有的还配上五谷丰登、龙凤呈祥、鲤鱼跃龙门等图案,以示寄托对新年的美好愿望。给老人祝寿贴“福”字,配上寿星、寿桃图案,寓意“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祈盼幸福、长寿。这当然是一种旧意识色彩很浓的习俗,既在年年延续,又不必大势推崇。
说起来“福”字来由已久,在早期文化中就已出现。据《说文解字》中所作的见解:“福,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顺者之谓备”。意思不外两层,一是完备,二是防备。物质完备,老少齐全,谓之好;防备(患)于未然,减少灾祸,谓之安。自然就“福星高照,万事呈祥”了。《韩非子•六卷》中曰:“全寿富贵之谓福”。意思是人长寿,家富足,就是福。
至于民间形成贴“福”字的习俗来由,说法不一,但多数人认为春节贴“福”字开始于明朝。有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微服出访,到了一个镇上,看见许多人围观一幅漫画,画面上一个赤脚女人抱个大西瓜,意思是取笑淮西女人大脚。明太祖很生气,立即叫人查处此事,哪些人去围观过,这幅画又出于何人之手,统统记录下来。对于没有参与嬉笑围观的住房,都一律在他们的家门口贴一个“福”字。过了几天,衙门以此为据来镇上到没有贴“福”字的家里捉人。还有一说是一次朱元璋在元宵雅兴大发,外出观灯。他看到街头巷尾红灯处处一片辉煌,呈现出一派“花灯灿烂逢盛世,千家万户庆年华“的歌舞升平景象,分外欣慰。反宫后,便下圣旨:在宫里所有的红灯上都写上“福”字。“福”字均为红色,按古语解释,“红”即“朱”,把“福”与“朱”联系起来,象征“朱家天下福常临”。从此,每逢农历除夕,各地老百姓在门上、墙上、灯上贴上一个“福”,示以“祝福”的善良愿望,便一直流传下来,相沿成俗至今。传说是真是假,本人没有考证,但贴“福”字起于明朝,恐怕是准确的。
后来,随着时间推移,人们不但贴“福”字,而且将福字倒过来贴,这里也有个典故,据说倒贴福字始于清朝,有年春节前夕,恭亲王府的大管家按惯例写了许多偌大的红色福字,叫仆人去贴,贴字的仆人不识字,居然将大门上的福字倒贴了。恭亲王福晋发觉后大怒,声言要大加处置仆人。此时,大管家生怕福晋追究到他头上,急中生智跪叩曰:“奴才常听人云,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福真的到(倒)了,系吉祥之兆啊!”恭亲王听后转怒为喜。心想,怪不得来往人都云恭亲王福到了哩!不但没有责怪管家,鞭打家丁,还赏了五十两白花花的银子给管家。从此,恭亲王府凡贴福字都倒贴。后来很快传到民间,将福字倒贴,用其谐音,便油然唱到:“福到了!福到了!”这就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迎春接福”的习俗。但到后来,这个福字的含义逐渐被扩大化了,什么金钱越多是福,多子多孙也是福,铺张浪费也是福,玩弄权术也是福。这种“福”多了,真正的为社会造福的反而少了!